今年是省委、市委确定的“项目落地年”。围绕市委的决策部署,按照市人大常委会2012年监督工作计划,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将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全市重点项目落地和重点工程建设情况的报告。为进一步加快全市重点项目落地和重点工程建设,督促政府解决重点项目落地和重点工程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全力推进转型跨越发展,根据主任会议的安排,2012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专题调研组,对全市部分重点项目落地和重点工程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结合市人大常委会开展的调研活动,对全市的重点项目落地和重点工程建设谈几点看法。
一、全市重点项目落地和重点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今年以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政府主动出击,积极作为,坚持重点项目储备、签约、落地、建设“四位一体”统筹推进,以开放的视野、求实的作风,科学判断把握经济运行走势,正视困难、积极应对,通过各级各部门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取得阶段性成果。2012年,省下达我市重点项目落地任务为1027亿元,1-5月份,我市实际落地项目236个,落地金额307.13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29.9%。2012年全市共安排重点工程233项,总投资2062.2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480.9亿元。其中:省级重点工程33项,总投资872.8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171.7亿元;
市级重点工程200项,总投资1189.3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309.2亿元。1-5月份,省市两级重点工程共完成投资159.85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33.24%。这些成果的取得,取决于以下几方面:
(一)坚持以项目责任为保障,全力推进重点项目落地和重大工程建设。一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亲自带队赴先进地区对接项目,多次深入重点项目工地一线调研指导,给大家提信心,鼓干劲。二是市委、市政府拟定了《关于市四套班子领导领办、市直部门包联重点工程项目工作制度》,对项目实行分级责任管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由市四套班子领导每人领办1个省级重点工程和1个市级市属重点工程,市直53个主要部门包联1-2个重点工程,对每个项目都明确了2012年度的目标任务,各县(市、区)也实行了相应的工作办法,全力推进重点项目落地和重大工程建设。
(二)坚持以创新机制为抓手,多项举措力促重点项目落地和重点工程建设。市政府统筹行政资源,在工作机制上加以创新、加以突破,加快项目落地和工程建设。一是成立重大落地项目对口推进工作组。成立了26个重大落地项目对口推进工作组,由市政府分管市长领办、相关部门一把手任组长,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套措施、一抓机制的“五个一”工作机制,按照抓住环节、找准路径、责任到人、按期落实的办法,全力推进项目落地工作。二是市政府向六县(市、区)、开发区、四大企业集团颁发了《2012年度重点项目落地和重点工程建设目标责任状》,每月在全市新闻媒体公布六县(市、区)、开发区、四大企业集团重点项目落地及排名情况。三是推行“三只看三不听”机制,只看效果、只看数据、只看发展,不听过程、不听原因、不听解释,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项目落地和建设。四是多部门联动为项目落地找路径。市发改委对重点工程项目发放“催办函”和“路条”,实行了“三个三分之一”工作法,制定出台了《行政许可及非行政许可事项集中审批意见》等6项措施方案;
市环保局出台了《关于千方百计推进重点工程项目落地的实施办法》,为项目落地开辟“绿色通道”。
(三)坚持以攻坚克难为动力,千方百计破解制约项目落地的瓶颈问题。一是市重点工程领导组及其办公室加班加点,主动出击,积极服务,细心统计,坚持月调度、月排名、季通报、年考核,加大协调力度,及时向市委、市政府反映协调解决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中出现的实际困难,保障项目早日开工落地建设。二是各县(市、区)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出新招。沁水县政府同建行合作开展的“助保金”业务,为企业解决贷款难题走出一条新路。高平市政府在土地供应上,化整为零,保证项目及时开工建设。
(四)坚持以创业环境为载体,为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提供优质服务。一是每年年初召开全市重点工程表彰大会,大张旗鼓奖励表彰上年优秀的重点工程建设者。二是开展“重点工程记者行”活动,在各新闻媒体开设重点项目落地和重点工程建设专栏,营造“工作围绕项目来开展、转型围绕项目来加快、发展围绕项目来推进”的浓厚氛围。三是以“作风建设年”推动“项目落地年”,结合正在开展的整治“吃拿卡要”、创优发展环境专项活动,处分了一批干部,加强了机关作风纪律整顿。建立了纪检监察、政府督查、媒体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项目落地各个环节的督查,对“吃拿卡要”、延误项目落地的行为实行“零容忍”并严肃追究责任,如对汇迁学校奠基迟迟不能开工一事,给予了城区分管副区长、教育局长、项目负责人纪律处分。
二、存在问题
我市重点项目落地和重点工程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急需引起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一)落地金额全省排名靠后。1-5月份,我市项目落地236项,落地金额307.13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29.9%,差序时进度11.7%。236个项目中,平均每个项目落地金额仅为1.3亿。33项省级重点工程,没开工的或不投资的有9项,影响投资57亿元;
200项市级重点工程,没开工建设的有64项,影响投资90亿元。特别是省级重点项目落地金额全省排名明显靠后。
(二)工作体制机制不健全。一是在全市强力推进重点项目落地和重点工程建设中,统筹协调全市的一切行政资源以解决项目遇到的实际困难时措施不够得力。如天泽“4060”技改项目,已投资3亿多元,而且企业经营管理持续健康、发展企盼强烈,但占地横跨阳城北留和泽州周村工业园区的300亩土地,因园区管理体制不顺、阳城属于扩权强县试点县等原因,用地指标3年得不到报批,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和市县的整体利益。二是项目签约工作和项目落地工作衔接不畅。市招商局承担招商引资任务,市发改委、市经信委承担项目落地任务,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商务局、市规划局等部门整体协调不到位,主动服务又不够,加之一些政策因素,权责利不统一,直接影响项目落地率。
(三)要素瓶颈制约问题十分突出。土地、资金、环境等生产要素已经成为影响我市重点项目建设的主要问题。土地方面:国家和省下达的用地指标与拟落地建设项目用地实际需求相比严重不足,直接造成项目无法开工建设。部分项目土地流转补偿数额不统一,参照标准不合理,补偿形式单一,群众利益得不到保障,埋下群体性事件的隐患。部分项目投资强度不高,不能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资金方面:各县(市、区)助保金工程受到项目单位拥护,但进展不平衡,项目受自身条件和银行贷款条件的影响,增加了项目的融资难度。民间资本准入门槛较高,尚未释放投融资能量。环境方面:有关职能部门和项目单位工作作风不扎实、不主动,相互之间项目进展情况信息不畅,直接影响项目实际进展。对待内资和外资、本土企业和外地企业不能给予同等待遇,有的项目超国民待遇相差太大,有的项目却得不到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
(四)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部分项目决策程序不规范,项目安排没有充分考虑实现约束性指标、优化产业结构、市场产能过剩、提高项目质量等因素,给节能降耗、经济转型、发展方式转变造成很大压力;
部分项目没有严格按照规划摆布,选址不合理,势必直接造成重复投资、重复建设。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的不充分,致使11个重点项目已经停工或中途撤资。如富士康金匠园区项目由于我市综合保税区建设滞后等原因,已经搬迁至太原;
嘉南铁路因业主变更、压覆矿产资源等原因,处于停工状态;
高平科兴薄膜太阳能生产线受光伏欧美市场波动影响,没有开工建设;
高沁高速项目因压覆矿产资源问题至今没有开工建设等。
(五)项目动态管理不到位。对因项目调整、投资主体变更等未开工建设的重点项目没有及时进行动态管理,退出项目没有及时销号,新增项目前期准备不够扎实,直接影响新的项目及时补充进入重点工程项目库,影响年度投资计划任务的实现。
三、几点建议
面对国际国内经济持续下行、煤炭价格持续走低的复杂态势,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正视困难,努力增强应变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重点项目落地,加快重点工程建设,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但周边兄弟地市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千帆竞发的态势容不得我们有丝毫懈怠,要认真按照市委“两个坚定不移”的总要求,认真把握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总基调,科学研判和把握经济运行走势,提振信心,鼓足干劲,只争朝夕,科学筛选项目,提高项目质量,努力完成年度重点项目落地和重点工程建设目标任务。
(一)强化组织领导,严格项目考核。一是完善项目推进工作组定期会商工作机制,形成共识,凝聚力量,统筹一切行政资源协调解决项目遇到的实际困难。二是拓宽招商引资的思路。对现阶段我市采取招商引资的形式要理性探讨、全面分析,建立项目签约同项目落地相衔接的工作机制,明确有关职能部门责任,形成工作合力,确保项目既能引进来,又能落下去。三是量化项目考核任务,严格项目绩效考核。要继续加强整顿干部作风,加强项目落地和工程建设专项督查,对考核优秀的项目单位和个人要表扬奖励,对阻碍项目建设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曝光问责,确保重点项目落地和重点工程建设顺利实施。
(二)破解瓶颈难题,为项目落地和建设创造良好环境。土地方面。一是搞好全市土地现状调查,摸清底数,敢踩红线,敢打擦边球,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项目用地,要举全市之力予以保障。二是进一步挖掘用地潜力,盘活存量土地,利用好各类闲置土地,坚持集约用地,鼓励企业加大投资强度建多层厂房和复合厂房。三是兼顾群众和项目单位双方利益,做好拆迁补偿工作,消除群体性事件隐患,确保重点项目顺利进地建设。融资方面。一是要加强重点项目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协调沟通,继续做好“助保金”工程,为解决项目资金问题做好协调服务工作。二是利用市场化手段充分激活民间资本的投融资能量,释放大市场融资力度,扩大融资渠道,抓住国家出台非公有制新36条的政策机遇,大力扶持我市中小微企业的发展。环境方面。一是紧密结合全市开展的整治“吃拿卡要”活动,严肃处理行政不作为、阻碍项目施工、“三乱”等现象,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加快建设。二是出台鼓励政策,给予本地企业和外资企业、本地资金和外地资金同等待遇,支持引导本地企业和本地资金在项目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细化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加快项目落地和建设。一是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要树立“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结构,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产业”的理念,认真研究我市的比较优势,准确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充分考虑我市的环境容量和土地承载力,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项目上要慎重决策,科学筛选项目。对高耗能、高排放的项目要限制引进,注重引进产业链条长,市场前景好,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项目,要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避免“一哄而上”、“一上即死”的现象。要注重产业体系的投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二是严格按照园区规划布局项目,提高项目竞争力,避免全线开花、重复投资、重复建设。三是要对重点项目库进行动态管理,对因项目调整、投资主体变更等未开工建设项目及时销号。同时,做好新增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将产业链条长、市场前景好的新建项目及时补充进入重点工程项目库,确保重点项目建设接替有序,后劲不减。四是要一企一策,对症下药,倒排工期,加快建设,确保项目落地和建设全年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